这便是英布眼光受限所带来的后果。英布之所以选择叛乱,根本上是因为他受到韩信和彭越相继被杀的震慑。就如薛公所言,他对滕公及夏侯婴所述的那样,英布、韩信、彭越都是汉初的重要功臣,三人同为开国功臣,此刻韩、彭之死使得英布忧心忡忡,感到对刘邦的信任已经岌岌可危。既然无论反抗与否他都难以保全自身的安危,那么英布自然不会选择坐等结果,而是决然行动。
然而,英布为何又会选择以被动应对的策略呢?这主要是因为英布天生勇猛,却缺乏智谋,因此在制定战略时显得极其短视。正如薛公曾在与刘邦交谈时提到的,英布本是遭遇秦末纷乱的亡命之徒,见识浅薄。正因在那时机缘巧合,他才得以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中成为一方诸侯。英布考虑问题的出发点,仅仅是想要保全自己的荣华与利益,根本没有制定长远的、具有战略眼光的计划。
展开剩余63%薛公认为,在选择叛乱后,英布实际上拥有三种可能的选择。他的前两条选择是利用朝廷尚未做出反应的时机,迅速掌握或吞并东部各诸侯的地盘,将淮南与赵、燕、楚三国联接成一个整体,进而占据关中通往关东的咽喉之地。这样一来,刘邦要想对付英布将会变得非常困难。
这便是寻求主动权的最佳策略。采取主动进攻或积极防御的态势,应该是率先发起攻击,而不是任人摆布。然而,英布却完全没有采用这种战略。造反之后,他将力量集中在以淮南为中心的地区,整个军事部署完全是以保住自己基业为中心,显得极其被动,仿佛是一副任人打击的架势。
结果,当英布的军队与刘邦所派遣的政府军相遇时,英布的部队很快就被打得溃不成军,这一点并不令人意外。表面上英布气焰高涨,但实际上他对战胜刘邦缺乏足够的信心。造反之前,英布曾对亲近的将领暗自得意地说道:皇帝年迈且病重,不见得能亲自出战。大将之中只有韩信和彭越具备能力,但他们都已经被皇帝杀掉,其他将领并不是我的对手,所以没什么好担心的。
可见,英布在叛乱的开始就抱有侥幸心理,根本没有做好充分的应变准备。因此,当局势变得出人意料时,英布的虚张声势不攻自破。最终,刘邦在叛军士气已降的关键时刻,果断发起进攻,英布的势力被迅速击溃,犹如落花流水,彻底不复存在。
总而言之,英布选择被动策略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几点:首先是他自身实力的不足;其次,他心中抱有不切实际的侥幸心理;最后,他只想保全淮南国根基,缺乏与刘邦争夺天下的决心和信心。
发布于:天津市佳禾资本-配资炒股论坛平台-配资股票交易网站-配资炒股首选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